产业兴则农村兴,农村兴则国家旺。落实产业帮扶政策,扎根“土”,体现“特”,形成“产”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乡村振兴绘出美好图景。
念好“土”字诀,筑牢产业根基。俗话说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土特产的发展史,既是一部作物生产史,也是一部乡土文化史。从一壶老酒到一袋米面,从一方丝绸到一块蜡染,从一盒新茶到一箱苹果,其生产工艺、地域标识、包装设计,无不渗透着故乡的山水草木、民俗文化、传统手艺,散发着浓郁的家乡“味道”。从东部沿海到西北高原,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,不同气候、土壤、水源和文化孕育了我国丰富而多元的土特产。可见,土特产根在水土和文化。为此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念好“土”字诀,不仅要从一方水土中找到乡土资源,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,植入乡愁元素,变卖产品为卖文化、卖服务,以此筑牢产业根基。
打好“特”字牌,培育竞争优势。我国农村地域辽阔,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,孕育了涪陵榨菜、烟台苹果、柞水黑木耳、吐鲁番葡萄、大同黄花等许多叫得“响当当”的农产品品牌。打好“特”字牌,重在突出地域特点,体现当地风情,打造特色、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。为此,一方面,要在产品上力求“错峰头”,选准突出地域特色、适应市场需求,受消费者认可的产品;另一方面,要在品质上追求“独一份”,适应时代需求提升品质,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。同时,在品牌上打造“金名片”,要久久为功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,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。总之,打好“特”字牌,做到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精,方能培育产品的竞争优势。
唱好“产”字歌,推动发展壮大。产业竞争,正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。从安徽太和形成桔梗种植、加工到销售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“龙头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产业化格局,到陕西洛川县打造集销售、包装、物流于一体的苹果现代产业园,再到广东新会陈皮形成药、食、茶、健、文旅等10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……在“链”上拓展,在“融”上发力,打造产业集群,助力特色产业从“小而散”向“大而强”转变。唱好“产”字歌,要贯通生产、加工、销售,融合农业、文化、旅游,畅通循环链,延长产业链,发展农村电商、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,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,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,让更多土特产“出山”又“出海”,把“小买卖”做成“大产业”。
小小“土特产”,内藏“大乾坤”。念好“土”字诀,打好“特”字牌,唱好“产”字歌,做好新时代“土特产”文章,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,使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“金钥匙”,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,为建设农业强国夯基固本。